摘要:政治理論課教學是代寫論文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政治理論課教學必須采取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將學生的興趣和註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必須進行傳統文化和現代新知的教育和熏陶,與此同時,還必須重視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和文化素養,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政治理論課;人文素質;傳統文化;現代新知
一、師生互動。改進教學方式
為解決大學政治理論課與现實脫節,從而使學生缺乏學习興趣和熱情的問題,必須改變“一言堂”式的教學方式,采取師生互動的方式,激發學习興趣,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使他們在知識的接受、領悟中漸次擴展視野、博大胸襟,提升其境界。首先,多開設專題講座。以專題專論的方式深入地介紹和闡述一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量和提高其理論思维能力。為此,一要將這些课程分為若幹專題,進行重点講授;二要根據現實问題和學生興趣設計一些相關專題。教師在分析問題時,並非只講某一個原理、观點的應用,而是講多個原理、觀點的綜合運用,以利于對問題的全面把握。这樣,較之於“一個原理加若幹例證”的講授方式,無疑會更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其次,組織學生开展“知識實踐”活動,在活动中就某些問題展開課堂討論或辯論。在討論和辩論中學生可自由地談出自己的觀点和想法,相互補充,完善認識。這会迫使學生更多地去上網查詢和翻閱報刊資料。這樣做,學生不仅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由於他們親身投入和參與,學習自覺性會更高,印象會更深。同時,還可以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第三,改進作業方式,組織學生書写心得體會。以往教學中,學生作业題的答案基本是照抄教材,这對於鞏固所學知識、掌握知识的基本點是完全必要的,不足之處是缺少學生的自由創造。解決辦法是由教師命題、也可以由學生自己挑選感興趣的問題寫心得體會,然後由教師做出批語並加以評論。這樣做,有利於教學相長和師生互動。這种方式除了可以提高學生自學和写作能力外,還可以促進教師與學生對話溝通,增進互信和了解。如果學生的觀点出現幼稚、片面甚至過激等問題,教師可在簡短的批語中給予鼓勵和進行討論,指出其長處和不足,或者建議他去翻閱某本書、向某個有見解的老師請教,等等。這不僅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更是對學生的一種引導、教育的方式。有時候教師的一段充滿睿智和人情味的批语可能改變某個學生的学習態度,甚至會影響到他未來的人生。
二、必須有傳統文化的教育
如何看待对傳統文化的學習呢?龔自珍講過,“欲如大道,必先為史”。克罗齊也講過,“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並沒有死去,就存在於我們的靈魂和行為之中。重溫历史的步伐,在心靈中重演過去的思想,往往會成為我們新生活的源泉,為我們繼續前進提供新的精神動力和信念支撐。一個人總是生活在現實、歷史、未來的交叉點上,歷史與现實,都是人的存在方式。從這个角度看,以優秀的传統文化教育學生,對於提升他們的人文素質當是無可置疑的。
與此相關,在教學中還必須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即有意识地將學生的思維和視野投向历史,善於從歷史的角度加深對現實問題的理解。例如,对我國小康社會的實現這一問题,如果泛泛而淡,不過就是有吃有穿,日子好過一些,生活富一点而已。但這不足以讓學生領会到我們黨改革開放政策取得的偉大成果。在講授中有必要將這一問題放到整個中華文明史中去考察,以說明這種變化是多麽了不起,即從一定意義上說,甚至比社會主义制度的建立更加偉大,因為它更具深刻性、基礎性和本源性,所解決的是十三億中國人民對物質利益的根本需求,所滿足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對溫饱、小康生活的追求、渴望和期待。試想,從孔夫子的“大同”世界到老子的“小國寡民”,從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再到洪秀全的天朝田畝制度和孙中山的治國方略,哪一個思想家、政治家不是以小康的實現為社會理想?中国歷史上有數百次農民起義,其目的也是為了“均貧富、等貴賤”,以達“無處不均勻,無處不飽暖”的太平盛世。歷史學家們歌咏贊嘆的所謂“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等等,也不過是短時間之內解决了老百姓的溫飽問題。再看看先賢們一再提出的許多道德訓诫,如“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等,其背後所隱藏的無非也是物質生活資料極度匱乏這一基本事實。實際上,人不一定非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不可,它並不具有歷史的確定性和必然性。人,作為一個有多種價值取向和意义存在的動物,除物質生活的滿足外,還有不斷發展的、更為寬廣的、多樣化的存在方式與活動方式。將物质生活壓到最低限度的這些道德訓誡自然有它的價值所在,但它所反映、透視和折射出來的仍然是生活艱辛、溫飽不得解決的沈重歷史事實,昭示於人的無非是多數人饑寒交迫的基本生存境遇和窘況。正是在这一根本點上,我們黨所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和實現小康社會的目標才具有了深刻上網歷史意義,它不僅掀開了中華文明史上嶄新的一頁,而且真正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國的世界地位奠定了基礎。當然,對小康問题的上述闡釋未必就是全面和準確的,但對培養學生自覺的历史意識卻是完全必要的。不管怎樣,註意從歷史和現實的聯結中去尋求對某種問題的闡釋和解答,對於開启學生心智,拓展其思维,其作用和效果是不言而喻的。